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指哪,揭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正位置真相

我一直认为陶渊明和桃花源是有缘的,上学时默写《桃花源记》,我一直把“陶渊明”习惯性地写做“桃源明”,仿佛陶渊明生来就要写《桃花源记》。我也一直认为桃花源和我是有缘的,因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可能就在我的家乡——湖北竹山。

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记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从三个方面描述了桃花源,首先是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然后是受到桃源人的热情款待,最后是刘子骥寻找而不得。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给人以真实感,仿佛真有其人、其事,但后世的学者普遍认为桃花源不过只是陶渊明的想象,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宣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也是不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容许的。

世外桃源,人类的理想家园

桃花源真实性的考据

然而后世也有不少像刘子骥这样的好事者认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于人间的,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除了陶渊明听说了桃花源这个地方,东晋的另一个诗人刘敬叔也听说过桃花源,刘敬叔在他的《异苑》记述:

“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为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两种记述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只是发现桃花源的主人公,陶渊明笔下是渔人,刘敬叔笔下是猎户。如果说只是陶渊明一个人发现了桃花源可能是他的臆造,而刘敬叔也有记载,那就不能说是一种巧合。

后世的文人中持桃花源确实存在人间的有苏轼,苏轼在《和桃源诗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是陶渊明的后裔,他也相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确实存在,他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向道光皇帝讲述了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道光皇帝皇帝听后惊讶道:“此与桃花源何异?”后来,陶澍在宿城建起“陶渊明祠堂”,还仿照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柳栽桃。

陶澍

近代的陈寅恪也多方考证桃花源的真实性,他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旁证》,得出了三条结论:

1、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2、真实之桃花源居入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赢秦。

3、桃花源纪实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

陈寅恪先生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桃花源存在于人世间,但桃花源究竟在哪,史界一直没有定论,更有甚者穷其毕生之力也未探得桃花源分毫。

世间默认的桃花源

“好事者”们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往往都是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一句。武陵在哪?众说风云,但流传最广的是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比如翻开现在的中学课本,课本上武陵的解释为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可见官方也默认了桃花源在湖南的事实。

常德市属于武陵山系,常德市的市中心武陵区也保留着武陵的古地名,所以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武陵就在此,而桃花源也在于此。

据《桃源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属楚;秦属黔中郡;东汉属武陵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改为沅南县;隋时,武陵郡废,临沅、沅南、汉寿三县合并为武陵县;唐朝及五代时期,桃源地域为武陵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转运使张咏建议设立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与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里的描述如出一辙,很可能就是其笔下的桃花源。由于张咏的建议,是年,桃源县设立。

湖南常德桃花源

张咏应该说是最早抢注了桃花源这个旅游文化品牌的人,这也为后世桃花源属地之争中湖南常德桃花源能胜出奠定了基础,再加上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后世文人关于桃花源文学作品的流传,无异于也为常德桃花源做了广告,也就有更多的人相信桃花源就在湖南常德。

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传,“不是讹也成了讹”,而湖南常德由此打造的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也随后在全国三十多处桃花源中拔得头筹,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桃花源“真址”。1959年,桃花源成为湖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批准成立并成为“国务院唯一备案认可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9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桃花源更是与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名胜古迹共同荣膺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十大文化景区。

湖南常德桃花源的名头越来越响,常德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说法似乎也坐实了,但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就真的不容怀疑?

桃花源真址新说

专家学者们在研究桃花源在哪里时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陶渊明只是在《桃花源记》里提到了武陵,而并没有说是武陵县还是武陵郡。在陶渊明活动的东晋太元年间,在当时中国的大地上,除了武陵郡,还有一个武陵县。

1、武陵县VS武陵郡

武陵一词,其实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灭古庸国而置汉中郡,并另设武陵县。古庸国就在今天湖北竹山一带,也就是笔者的家乡。武陵之名源于竹山境内的武陵河,武陵河其实就是堵河。长江最大的支流为汉江,而汉江最大的支流就是堵河,在堵河上有一个峡口叫武陵峡今天依然存在。

武陵县这个地名要比武陵郡要早。武陵郡的叫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据《水经注·沅水》记载:汉高祖二年,改秦置黔中郡为武陵郡。

竹山桃花源

后世的专家也指出武陵郡的地名很可能就是从湖北的竹山复制过去的。秦灭楚后,楚人南迁,武陵、大庸等地名也随之南迁至湖南常德一带,这也就造成了武陵县与武陵郡同时存在的原因。

武陵县就是现在的竹山,而竹山也有一个和《桃花源记》里几乎一模一样的桃花源,而且地名从古至今就叫桃花源。桃花源的入口在竹山县,这个地方叫桃源村,而出口在邻县竹溪县,行政规划属于竹溪的桃源乡。

竹山桃花源

据说,竹山发现的桃花源也是一个偶然,在《竹山县志》记载,唐时,竹山县有个富户叫阴影客,在自家后院打井,发现了一个山洞,后面隐藏着一个世界:

“千岩万壑,莫非灵境。石尽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银宫阙。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蝴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翰翔树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百泉一眼,白如乳。”

而竹山境内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呢?笔者去过一次。从竹山县城往南,过官渡镇往柳林镇的路上会看到在武陵峡的峡口岸边有不少有等待揽客的木排,木排会带你到桃花源,水上逆行数里,一座孤山从河心凸起,河水从幽深的峡谷流出来,令人神往,这不就是“林尽水源”吗?而从山背后不足两米宽的山口一望,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峡,才通人”的武陵峡吗?

进入洞口,舍船步行,当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密林,果然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里的人们会种植玉米、水稻和土豆,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平时很少外出,也和“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描述很像。

竹山桃花源

竹山境内的桃花源从“形”和历史地名的渊源上已经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契合了,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桃花源里生活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来历?

2、朝秦暮楚,竹山人躲避战祸

《桃花源记》记载桃花源里的人是躲避战祸的先秦“移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竹山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和楚国的边界之地,战乱频繁。“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片区域。“朝秦暮楚”现在用来比喻那些朝三暮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其实成语原意是指地处秦、楚两个大国的交界处的人们,秦国来了就投了秦国,楚国来了就降了楚国。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欲攻打齐国,但齐国和楚国结成了合纵联盟,秦惠王怕贸然攻打齐国会让楚国牵涉进来对秦不力。张仪于是就对秦惠王说:“我替大王去一趟楚国,定可破坏齐楚联盟。”秦惠王于是就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到了楚国后就对楚怀王说:“秦国愿意与楚国结好,因为我们要和和齐国开战,如果大王能够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如果秦国胜利,还能和楚国分一杯羹。”

影视剧中的张仪

楚怀王贪恋秦国土地,于是不顾屈原等大臣们的劝说就和齐国断交了。他怕张仪不相信,还派人去齐国辱骂齐王。

齐楚断交后,楚怀王眼巴巴地盼着秦国的土地,张仪却派人对楚怀王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怀王这个时候才知道上了张仪的当,于是就发兵攻打秦国,而秦国却联合了韩、魏、齐三国在丹阳和楚军展开大战。结果楚军因为仓促出战被联军击败,楚军被斩首十万,楚将屈匄等七十余名将领被俘。

楚怀王彻底怒了,也疯了,他发全国之兵来攻打秦国。这一次楚军赢回一局,收复了不少之前失去了土地。但好景不长,因为战线拖得太长,物资供应跟不上,楚军又吃了败仗。楚军不得不和秦国和谈,这一战史称丹阳之战,又称蓝田之战。此战过后,楚国开始走下坡路,而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更近了一步。

丹阳之战的发生地就在今天湖北和河南、陕西交界地。三省交界地的“荆紫关”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说,而竹山就在紫荆关附近,地处大巴山区,当战祸发生时,人们除了“投降”,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躲到山里面去。

荆紫关

大山是天然的屏障和庇护所,不只是竹山地区的人民享有的“安乐窝”,外省的人们也争相到竹山落户,比如明朝时,因为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徙至此,朝廷还专门设立郧阳抚治来处理严重的流民问题。

3、南阳刘子骥的进一步佐证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一个相信并寻找桃花源的人是刘子骥,而刘子骥也因陶公的著述而留名千古。刘子骥的意外出名就像李白的赠汪伦,一首诗歌就能捧红一个人,看来结交一些社会名流是多么重要。

很多人读这一句,一遍也就过去了,鲜有人会对刘子骥是谁而好奇,为什么是南阳的刘子骥,而不是洛阳、浔阳、贵阳的刘子骥?

刘子骥

刘子骥,名骥之,字子骥,南阳郡安众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一带)。《世说新语》里记载刘子骥是一位不畏权贵,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隐士。

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歧村。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而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刘驎之)。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刘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张甚欲话言,刘了无停意。既进脍,便去,云:“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耳。”于是便去,张乃追至刘家,为设酒,殊不清旨。张高其人,不得已而饮之。方共对饮,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废。

刘子骥同时也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用现在话说他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他终身都在寻找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最后他找到涅阳五朵山,在此隐居。涅阳就在南阳,这也再一次证明了陶渊明对刘子骥的介绍所言非虚。

南阳卧龙岗

在古时候交通、信息不发达,信息的传播远不像现在这么迅速。刘子骥能听说桃花源这个地方,那说明一定是这个地方和他挨得很近。南阳郡与竹山相距不过100多公里,比他到湖南武陵郡要近三百多公里,所以说竹山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有说服力。

结语

综上所述,湖北竹山桃花源不如湖南常德桃花源名气大是湖南常德现在还保留了武陵的古地名,且有张咏等远见之士率先建立起了文化品牌。而竹山,一个信息闭塞,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历史的原因,地名几经变革,且在宣传自身优势资源方面处于天然的劣势,知之者甚少。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为参与桃花源的属地之争,只是为家乡落后的面貌而痛心不已。近些年来,家乡的桃花源也被开发成了武陵峡风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但竹山桃花源仍有许多价值值得后续发掘。桃花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存不在存,到底在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0430320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cyw.com/wiki/112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043032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