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99岁叶嘉莹被诗词拯救的一生

9月的第一天,99岁的叶嘉莹,在抖音直播间再次讲起自己相伴一生的诗词。


先导片里,她裹着淡粉色绒毯,一头华发。或许是因为腰腿的病根,她陷落在椅子里,像一抹幽谷朗月,衬极了台湾诗人痖弦形容的那样,“意暖而神寒”。


一开口,讲诗词,那月光便穿云而过,明媚有力,俨然成了“穿裙子的士”。


对中国诗词来说,叶嘉莹是名符其实的殿堂级人物。


她是活在诗词里的人,几乎在用每一段人生经历去体悟古典诗词。


这回还是讲李商隐的诗——那个陪伴她度过无数悲苦时刻的李义山。她吟得抑扬顿挫,尽管“没有人教吟诵,也没有固定的一个调子”,却已然道尽如诗际遇。


“死而复活,时而又得”,这是对诗的俯拾,亦是她一生的平仄。


把苦难写成诗


白先勇形容叶嘉莹,“她的华丽是天生的”。


她确实生在书香世家。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的四合院,祖父是光绪二十年的进士。在幼年模糊的记忆片段里,老宅有黑底金字的“进士第”牌匾,门口有俩石狮子。


看似锦绣的生活,凑近了瞧,那花纹其实是生死离别的疮疤。


正如王国维所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放在叶嘉莹身上,一语成谶。


初二暑假那年,她亲耳听到炮火在卢沟桥响起,日军吉普从长安街飞驰而过,留下《支那之夜》的余音。


十八岁时,母亲在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逝世。少女叶嘉莹别无他法,只是一气儿写下《哭母诗八首》,“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赵钟荪渡海赴台。彼时的叶嘉莹,没想到这会是一次归期遥遥的远行。


她只随身带了两个皮箱,装着老师顾随的笔记。给叶嘉莹上课时,顾随就常常跟她以诗唱和。


抵台第二年,丈夫入狱,叶嘉莹也被牵连受审。即便4年后丈夫出狱,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多少。丈夫没了工作,叶嘉莹白天在中学教书挣家用,下了班回家还得照顾一家老小。


幸好,她还有诗,令日常不至于沦为庸常。但到底是往事如烟,如她所写,“一任韶华随逝水,空余生事付雕虫”。


学生陶永强说,“看叶先生的诗就像看日记,遇到什么困难,写个诗就渡过去了”。


写诗不辍,“忧患也总是接连而至”。


1976年的春天,生活的暖阳并未如期而至。本以为“向平愿了”,叶嘉莹却收到大女儿和女婿在开车旅行途中遭遇车祸罹难的消息。


年过半百,她为女儿女婿料理后事,之后闭门不出,痛书10首哭女诗,“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几天后,她又重新工作。老友刘秉松记得,叶嘉莹只在朋友们面前“眼圈一红,就过去了”。


刘秉松认为,“是古诗词救了她”。


苦难与快乐,在人生的两端,而诗词是砝码,没有哪个特别沉、特别重,并非不敏感,只是“把苦乐平淡化了,没有哪个会伤害到她”。


叶嘉莹承认,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确实让她保持了乐观平静的态度。看似纤弱的诗词,是坚韧的铠甲,帮她承受住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以诗为炬,穿越丛林


诗,使其柔软,又令其拥有异于常人的坚毅。


她读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觅得“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半生坎坷,女儿骤逝,叶嘉莹醒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的一个春夜,她决定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递一封寄往中国的信。


这是一封申请回国教书的信——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争取的事。


她听说祖国恢复了高考,“现在是我在另一方面去努力尽我责任的一个机会了”。次年,她收到批准去北大教书,不久又受邀去了南开大学。刚回国时,叶嘉莹写下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笃定,自己后半生就要在祖国教书。


南开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助理张静记得,当时南开大学教授月薪不足百元,叶嘉莹讲课不收课时费,来往差旅全部自费。


在半生颠沛流离后,叶嘉莹身上的家国情怀扎根深种。


2016年到2019年,她把历年稿酬和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约3600万,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


因为这件事,她的生活里有舆论窃窃。


向来意暖神寒的人也有了愠色,“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这些人眼睛里面只有钱,不懂学问。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


她还是乐意生活里只有吟诵诗词的声音。


她独自生活,与诗词为伴,清净惬意。2008年摔伤后,她才不得不请了一位保姆,只负责烧饭和打扫。


如今的叶嘉莹虽然停止招收研究生,但还是会在家里的小客厅给学生上课、改论文,领学生吟诵,手臂悠悠一挥,期待着“叫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复活”。


至于别的便利,倒也是没有的。


可她分明已拿出了最好的东西——如同一个矿工,埋头开凿古典诗词的山峦,细细收集,拂去尘埃,把闪耀的宝石双手捧到年轻一辈跟前。


抵住风暴的细草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认为,关于诗词的学术论文、教学推广,以及古典诗词的创作,叶嘉莹都是两三千年来中国诗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被男性所支配主导的诗词历史上,女性五根手指都数不满,叶先生是天翻地覆地改变,有点像女娲采石补天。在诗词渐行渐远的时代,她一个人撑起大柱子,支撑即将倾倒的大厦。”


一些人头顶的诗词天空被撑起,有宝石的光透过来。


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正是在叶嘉莹的影响下,选择了古典文学专业。她曾在图书馆幽暗的书架间席地而坐,看叶嘉莹讲陶渊明、杜甫、李商隐,摸索着在无常中寻到一脉筋骨,“因之,短暂的生命也值得认真去度过”。


叶嘉莹对诗的解读,自成一派。如诗人痖弦所说,“她是让新旧诗人在一张桌子上吃粽子的人”呐。而她对诗词的解读,也影响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北大博士陈更感知诗词的方式,“在读诗词时,走近一个诗人时,不自觉地去观照自己的人生”。


这种以身读诗的方法,让陈更进入了叶嘉莹所说的,行到一处,以往读过的诗就会冒出来的境界。需要“美”时,心中默念唯美诗词;动荡不安,就读陶渊明求一时心安;迷茫挫败,就循李清照的脚步,到豁然开朗处……


今年99岁的叶嘉莹,仍撑着这片天。她写书讲课,如今又在抖音上领着大家吟诵诗词。


这里有更大的讲台。


过去一年,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今年6月,抖音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字节跳动公益共同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邀请包括叶嘉莹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讲解、诵读313首唐诗,从而完成这一国民阅读经典的短视频化。


与此同时,抖音还发起了直播讲座、互动挑战赛等多种形式的站内活动,带动更多网友关注和了解唐诗。截至目前,项目话题#我在抖音读唐诗累计播放量超过5亿。


9月1日晚8点,由叶嘉莹领衔的唐诗主题节目《读诗为什么使我们更有力量》也将上线抖音,作为系列节目《大家聊唐诗》的开篇。


叶嘉莹说:“我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对我终身的为人处事、做人一方面,都有很大的指导和引领的,能够让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歪斜的道路,有很大的作用。”


已经99岁的她还在追求古典诗词文化的“珠圆月满”。“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


作为古典诗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唐诗有着无穷碧色别样红。也是大众更能够抵达的所在。那么,行路便从这里启程。


叶嘉莹奉为处世为人之引导的诗词,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力量之源。


诗词之美,到底在哪?


叶嘉莹创造了这么一个词,“弱德”。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或许这能够理解为生命的韧性,如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风暴过去还是一样活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0430320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cyw.com/news/94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04303206@qq.com